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谁来为中国面板产能过剩买单?

发布日期:2018-11-19 16:56:43

 

中兴事件激起了人们对中国芯片前途的担忧,纷纷刷微信圈、微博表达自己观点;中国显示产业界也在为液晶面板产能过剩担忧,也纷纷建言献策。当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分别投建郑州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和绵阳第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后,业界人士更加担心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有些失控,国内液晶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之路将埋下多重隐患,还不仅仅产能过剩一项。   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陆自产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1.4%,电视面板自给率超35%。到2016年接近翻番,出货面积约5700万平方米,全球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超30%,居全球第二位。到2017年底,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将占据全球35.7%的份额,超越传统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大国韩国,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面板产业的重心。   中国虽然成为全球面板产业的重心,但本土面板企业竞相上马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一哄而上的结果是显而易见,就是产能过剩。据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调研公司的统计: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实际有效供给将大于需求12%~13%。2017年75英寸全球TV面板出货156.7片,占到全部市场的0.6%,预计2018年75英寸全球面板出货将达260万片,同比增长超过50%。   以当下京东方合肥10.5代TFT-LCD生产线为例,前期主要生产65/75英寸的8K超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为主,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10.5代线(玻璃基板大小2940mmx3370mm)相比8.5代线,切割大尺寸电视优势明显。比如切割65英寸,8.5代线仅可切割3片,而10.5代线可切割8片,且切割效率可达95%之高。70英寸或75英寸,10.5代线都能切割到6片。   经过统计得出,仅京东方一条10.5代线,年产65英寸的液晶面板1152万片;70英寸或75英寸液晶面板864万片。以目前合肥京东方官方公布10.5代线70%的良率计算,分别达到了800多万片和600多万片,以正在产能爬坡的合肥京东方10.5代线今年的良率目标90%计算,则产能更大。以今年65英寸以上的电视面板市场增量来算,一条京东方10.5代面板产量就可以做到全覆盖。   未来二三年,随着在建的京东方(武汉)、华星光电(深圳)、鸿海SDP(广州)、惠科(郑州)等10.5/11代液晶面板产线陆续投产,并全部量产,预估65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年产能将达到3800万片~5000万片,这还不算8.5及8.5以下的液晶面板产线的产能,如何解决这么庞大的产能呢?   液晶面板过剩的根源探究   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到目前的现状还得从京东方谈起。   2008年京东方与合肥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投建6代液晶面板产线。2009年又与北京投建8.5代高世代线。消息传出后,立刻震惊了全球面板界。紧接着,三星、LGD、夏普、友达、奇美(现群创)等纷纷到大陆申请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至此,京东方的鲶鱼效应一举打破了日韩及台湾地区的面板企业对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的垄断和封锁,解决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中的屏的问题。   京东方的突破,对中国大尺寸液晶显示产业来说自然是好事,京东方从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也无可厚非,但从近年中国整体的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看,有点失控。   为什么说京东方的发展模式无可厚非呢?   因为当年每年进口液晶面板1800亿美元(主要是大尺寸液晶面板),政府有真实的意愿扶持本土企业替代进口,国内也只有京东方有技术、有意愿占据这个市场,但京东方缺钱,一条8.5代液晶面板产线需要两三百亿元的投资额,京东方无论如何都拿不出这笔钱。所以只能由政府从中加以妥善解决,地方政府不能直接拿钱给京东方,而是以注资成立公司再入股的形式间接扶持。   比如京东方重庆8.5代液晶面板产线需要总资金328亿元。京东方以定向增发100亿股,按市场价2.1块一股卖给政府注资的公司,取得210亿元,再向银团融资118亿,所需资金就解决了,一条8.5代液晶面板产线投产以后一年可形成五六百亿的产值。等赚钱以后,银团可以回收本金及利息,地方政府也可出售股票形式回笼资金,形成多赢局面。   这种由政府扶持的发展模式已经在韩国及台湾地区出现,并且效果不错,虽然方式和方法有所出入。所以京东方随后投建的6/8.5/10.5代液晶面板产线,也是借助了合肥、福建、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地方政府的力量逐渐发展成今日的规模。   以韩国及台湾地区的实力及市场容量,韩国政府及台湾当局能扶持两三家的面板企业可以非常适当,但放在中国大陆,就不适合了,整个市场的体量是不一样。当京东方突破8.5代液晶生产技术后,夏普、三星、LGD、友达、奇美(现群创)以及本土企业TCL、龙飞光电等纷纷申请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   投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热出现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由国家层面出面统筹规划,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决定批准5条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   当时京东方北京8.5代线、TCL深圳8.5代线和昆山龙飞光电的8.5代线(最后改投6代LTPS产线)都已经获批。5个名额还剩下2个。而争夺这两个名额的候选项目还有5个:包括南京夏普的8代线、合肥鑫晟光电(京东方主导)8.5代线、三星苏州的7.5代线(后升级到8代线)、LGD广州8.5代线,和成都富士康8.5代线。在“五进二”的角逐异常激烈,2010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三星苏州7.5代线和LG广州8.5代线项目,日本和台湾厂商悉数出局。   客观上讲,5条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量产后,满足大陆市场对液晶面板需要。国家发改委只批准5条高世代线也经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但2012年后,随着国务院及部委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权限,并下方到省级地方政府一级后,摘掉紧箍咒的液晶面板产业一飞冲天,中国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呈现井喷式爆发,并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从各个企业方面来讲,面对国内液晶面板市场1800亿美元的大蛋糕,不可能无动于衷。有技术、人才再加上雄厚的资金,当然会跃跃欲试。最先入局的京东方有技术、人才,当属领跑者;而TCL旗下的华星光电以台湾的面板人才+深圳政府的资金扶持同样快速崛起;韩企三星、LGD抓住了大陆第一波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机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还算健康有序。但当政策的约束消失后,在投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热潮下,台湾面板企业退缩了,韩企不在投建新的产线,日本只愿出售技术或者技术入股。最为疯狂的就算本土企业了,为了筹建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或挖角日韩台或本土面板人才,或购买国外相关技术,或拉国外面板企业技术入股,借助地方政府的资金迅速膨胀,整个液晶面板产业就如唐生肉,一哄而上。截止到今日,大陆6代及6代以上的高世代产线近30条,健康有序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被后来者打乱,导致整个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失控。   从地方政府来讲,引进一条高世代面板产线,意味着几百亿的直接投资以及巨大的虹吸效应,形成上下游几百家企业和千亿元的产业规模聚集群。无论是税收、就业、股权收益、经济活力等都是极具诱惑力,每一个地方政府都会从自身考虑。   以北京政府投资京东方5代线为例,这笔投资非常划算。京东方5代面板产线每年上交利款10多亿元,上游配套企业上交税款27.8亿元,北京政府手里的京东方的股价从“债转股”时的2.72元涨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价10元时将一半股权变现卖了20亿元,剩下的股权市值也超过25亿元。北京市政府除了收回投资本金外,还净赚17亿元,这还不算每年的近38亿元的税收和大量的本土就业人员,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为后来全国地方政府争夺液晶面板项目树立了一个标杆。   所以,只要听到面板厂商一有投建新产线意向,就有十多个地方政府争抢。就如惠科投建8.6/11代液晶面板产线,就接触了重庆、绵阳、北海、昆明、贵阳,郑州等全国各地政府,在投融资、配股、土地、水电、优惠政策等方面谈判,以争夺更大的既得资源。同时,各个地方政府、银团也在考虑在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还有韩企三星、LGD,台资鸿海等企业之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容得下这么大的面板产能吗?   现如今,一提到投资新的高世代产线,业界第一反应不是什么时候开工建设,而是新增的产线就会不会加重液晶面板过剩疑问?   液晶面板的过剩之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当前TFT-LCD超高世代线投资过热,应加强引导。现在很多地方不管有没有技术都在投资高世代线,我们要谨防投资过剩,避免重蹈前些年光伏过剩的覆辙。对此,我国企业建线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地方政府要谨慎投资、国家应加强引导和管理。   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到2020年无可争辩成为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的重心,但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就出现过剩的风险。第三方调研公司及行业协会的数据预测:2018年~2020年,由于面板厂商不断扩大产能,产能增长率将会大于需求增长数据。2019年供需比将大幅提升至8.3%,2020年为8.8%,2021年预计为9.3%。可以判断2019年~2021年液晶面板供给过剩风险可能增长,尤其是结构性过剩风险可能加剧。   针对目前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现状,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过剩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 靠市场的力量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液晶面板是一个高资本、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一旦入局,就骑虎难下,面板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训、量产规模等方面一冲到底。从目前的液晶面板产业来讲,10.5/11代液晶面板产线在国内的量产或筹建,企业间的投建高世代产线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如果有,那就是AMOLED面板领域的竞争。就液晶面板领域来说,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是量产时间、良率爬升快慢以及开发各种应用终端市场能力的竞争。   当然,产能过剩必将导致产业出现恶性竞争,价格战将不可避免,从中国大陆到全球,市场价格战将无处不在,通过市场的力量让液晶面板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竞争中淘汰落后的产能、产品和企业。   2、国家级地方政府应建立起重大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液晶面板项目投资巨大,应该谨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起有效的重大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风险,时刻提醒项目负责人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重大项目的终生追责制,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地方领导人将被问责,从根本上杜绝拍脑袋的决策问题。   2016年1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表示中央不会为地方政府举债兜底,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   3、政策及资金倾斜及扶持   国家在规划新兴行业发展大计时,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向上游关键设备、材料和EL显示领域倾斜,逐渐减少对液晶面板企业的补贴,把资金转向上游关键设备、材料和EL显示领域。所以,审批权下方,国家政策不能继续失之以软,应该利用政策对地方政府的加以引导,虽然这种导向性政策在地方利益考量上硬性影响有限,至少也是一种风险性的提示。   4、大陆以外的面板厂重复申请建设投建叫停   除非有技术差异性或者有更为先进的显示技术,否则不批准投建。就如台资鸿海旗下SDP广州11代液晶面板产线,采用的日本堺工厂10.5代导入IGZO技术生产8K超高精细影像的LCD面板;再如广州LGD投建的8代OLED产线;所以,当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企业充分竞争后,崛起的本土液晶市场将不需要大陆以外的面板厂商重复申请建设。   据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早就停止了对国外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的审批,所以当京东方投建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线后,第一波液晶热潮,台资面板企业还有机会,越往后希望就越渺茫。当京东方投建10.5代线时,郭台铭在多次宣称在大陆各地投产高世代线后不了了之后,在广州玩真的,因他手里握了堺工厂这个王牌,有了底气。   5、国家顶层设计,鼓励合并、破产、兼并和改造   在国家层面政策失之以软的情况下,业界还是希望能够有个全面的统筹,就如国企南车和北车合并成中车一样,对国企背景的面板产业进行合并,对落后产线进行淘汰、转移(指生产产品类别变化)、改造(企业预留了造成成AMOLED产线)等,以更强的实力与国外面板企业竞争,实现面板企业的良性循环。   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吴胜武,4月8日在2018年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鼓励面板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实现主体进一步集中。引导面板骨干企业进一步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等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区域配套体系,实现区域间错位发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总之,我们所担心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的风险,是以统计当下总的面板产能规模与未来几年市场需要而做出的预测。当液晶面板集中量产就会形成结构式过剩。因为我国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心。据统计,中国2017年生产手机19.2亿部,占全球产量的75%;计算机3.1亿台,占全球产量的95%;家电31.8亿台,占全球产能的95%;当然对显示屏的需要也是巨大的,就算当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崛起,现在还是要从外国进口500亿元的显示面板。   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呈现饱和的状态、而PC的销量也日渐下滑,智能电视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面板企业需要开拓更多细分市场来。比如京东方“芯屏器和”战略,努力开拓智能汽车、机器人、健康医疗、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AR/VR、可穿戴设备、广告场景应用等领域,让屏幕找到它的归属。   未来几年,这些应用终端领域会发展壮大和成熟吗?当液晶面板大规模量产后,没有巨量的新的成熟的应用终端市场消化这些显示面板,那么结构性的过剩问题就非常严重。笔者就这个问题问过京东方副总裁常程,他表示,目前京东方通过技术创新正全力推动产品的多元化应用,并对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态度。 此文来源于虎嗅网

文章关键词: